何艳新:时光褶皱里的女书守望者
2025-11-04 08:34:28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 编辑:袁敏 | 作者:江永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浏览量:693

2025年10月23日,江永最后一位女书自然传人何艳新在上江圩镇河渊村的家中去世。何艳新与阳焕宜老人曾被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季羡林先生称为女书活着的“一个半自然传人”。

何艳新与阳焕宜研读女书

女书是流传在江永县上江圩镇及其近邻一带的妇女中传承使用的一种奇特的表音文字体系,被誉为“世界文化瑰宝”“文字活化石”“文化深山里的野玫瑰”。女书习俗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字以“最具性别特征的文字”入选英国吉尼斯大全。

女书的传承非常奇特,是在无组织无规制中自然成长、传承、派生、演变,既没有专职教师,又没有教授女书的学校,更没有传授女书的教材。女书传人死后,其生前创作的作品便由家属和女友付之一炬。女书是依靠女书传人母教女、姊教妹、姑姑教侄女,一代传给一代,代代相承。人们习惯上把那些没有进过学堂、仅依靠家族口口相传的女书传人称其为自然传人。

何艳新,1939年8月出生于上江圩镇河渊村。她的童年充满了坎坷。幼年丧父,随母亲在外婆家生活。小时候,外婆教她读、写女书。每当唱着、写着女书的时候,外婆就会泪流满面。幼小的何艳新,不明白外婆为何如此悲伤。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懂得了外婆的情感,也体验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9岁时,何艳新基本上学会了女书的读、写、唱,还学做女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艳新接受过几年的学校教育,初中肄业。虽然认识了汉字,但她心中依然保持对女书的热爱。

十九岁成婚后的何艳新一共生了七个儿女。为了养家糊口,她起早贪黑地劳作。尽管生活艰辛,但她从未放弃过女书。女书是她的精神支柱,也是她心灵的慰藉。

何艳新在江永女书国际研讨会上用女书记录会议内容

上世纪80年代,女书被学者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何艳新作为为数不多的女书自然传承人也逐渐为外界所知。她与同在一个村的女书自然传人阳焕宜老人经常一起读唱女书,接受媒体记者和专家学者的采访。何艳新先后配合刘慧文(台)、赵丽明、远藤织枝(日)等专家学者调查女书,为远藤织枝翻译了《梁山伯》《三姑记》等女书作品。1997年,她受日本友人邀请,到东京参加女书学术研究会,在研讨会上,即兴创作了女书作品《慌忙手飘帐遮羞》,演唱了部分女歌,写了多本三朝书给相关专家学者。后来,何艳新还应赵丽明教授的邀请,前往清华大学开展女书翻译工作,为女书研究做了大量的辅助性工作。她积极参加在县内外举办的各种女书文化活动,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女书。2003年10月,何艳新被江永县女书文化研究管理中心授予“女书传人”荣誉称号。2019年,何艳新被公布为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77年11月何艳新到日本介绍女书

晚年的何艳新独居在河渊村。已是高龄老人的她,或用女书追忆往事,抒发情怀,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或者与村里老人一起唱读女书,自娱自乐;或者教孙辈和女书爱好者读写女书。她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女书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在光影流转中守望女书。

晚年时期的何艳新

何艳新虽然走了,但她的故事如同一首动人的《女书之歌》,永远回荡在她为之挚爱的江永这片土地上。

责编:袁敏

一审:袁敏

二审:肖文晋

三审:蒲长征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时政
新思想
我要报料